南京建筑科技有限公司(监理公司)

南京建筑科技有限公司(监理公司)

撑粤语引发的思考 家居界中国话需传承

时间 : 2010-08-03

  近期广州的“撑粤语”行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。一份名为“建议广州电视台改用普通话”的调研报告激起千层浪,平日给人“不问政治只谈经济”印象的广州人顿时卯足了劲,誓言扞卫岭南文化。在广州人眼中,粤语就代表着一种文化,文化被取缔就意味着“被同化”。或许,一个频道的“粤改普”并没严重到成为取缔粤语的先兆,但是见微知着,由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某种文化的情感和保护。
  语言与文化拒绝“被同化”,家居产品却没有sayno。现在,“简欧”、“欧陆”、“典欧”等欧式风格充斥着中国市场,并被冠以“潮流”的高帽,然而很多产品只是“拿来主义”,并没诠释到西方文化的精髓。在西方设计被追捧的同时,中国特色的产品却没有展现,或者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重视与青睐。不禁高呼,家居界的“中国话”也需要保护和传承。
  家居界的“中国话”需传承
  家居界的“被同化”
  人家说,留洋回来的“海归”很值钱,现在连设计也流行留洋。“我们每年都会派设计师到国外学习”、“我们聘请意大利设计师专门设计产品”、“我们的产品具有浓郁的欧式品位”……当被问及产品设计的时候,很多企业负责人都如出一辙地这样说道。似乎,西方、欧式、洋化等词就成了潮流的代名词。
  于是乎,近年“欧陆风”吹得越发热烈,记者多次在家具卖场里看见大片大片的“欧陆风”。遗憾的是,在“欧陆风”大片压顶之下,除了某几个突出品牌别树一帜外,其他的不细看品牌都难以区分产品。
  这种现象,除了在家具行业常见外,新兴的衣柜行业也较为明显。很多衣柜企业都相继推出欧式风格衣柜,不少还开设专门的欧式专卖店,而具有中国特色的衣柜却是鲜见。
  在这个“被时代”,中国的产品是否也“被同化”了?不可否认,西方设计领先一筹,国人出门借鉴可以促进水平提高,但遗憾的是,实际运用却成为软肋,简单地加入一些元素就标榜欧式融合,却没有实质地传递一种文化内涵。
  中式设计的两处痛
  其实,中国风设计并不缺乏,只是并未成为宠儿。前段时间,好莱客就小试牛刀地推出过中国风衣柜,但是却没有成为主打或者掀起潮流,家具行业更加有很多大牌的中式家具,不过也未走进寻常百姓家。造成如此窘困局面,消费者与商家的影响不无多样。
  首先,消费者存在羊群效应以及缺乏对设计的理解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普通大众对中式风格的定义就是“怀旧”“古典”“深沉”。据不完全统计显示,较于中式风格,消费者更钟爱欧式风格。他们认为,西式风格可经典可简约,而中式似乎更适合有钱人或者老年人。甚至乎,一直以来最得宠于市场的“简约风格”,也被一些消费者误认为就是“西式风格”。事实非也。简约主义来源西方,却并不代表欧式设计。
  其次,中式设计阳春白雪。中式古典家具可谓世界家具史上的一颗明珠,但是古典家具在结构、材料上很难满足现代人的需求,并且也很难和现代室内设计风格相融合。
  市场上的中式家具,很多是红木、檀木等高价材料,设计也渗透着旧式元素。当然,具有怀旧主义的中式风格具有历史和欣赏价值,但是曲高和寡,于是不能成为多数人的选择。
  中式风格的过于高雅,商家对欧式风格的吹捧,加上消费者或多或少存在的崇洋媚外心理,中国设计的话语权正在弱化。
  寻找现代时尚的家居“中国话”
  中国设计何时也能成为时尚的代表?就像西式家具不必然代表时尚与现代一样,中式家具也不必然代表传统与陈旧。着名设计师陈万里说,随着奥运会、世博会等国际盛事在中国的举办,具有中国元素的设计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。那么,如何把中国元素时尚地运用,就正是在考验着中国的设计师们。
  中国元素的时尚运用,可以体现在装修风格上。据“陆部设计”之设计总监陈宇哲介绍,现时家居装修的中式设计和欧式设计,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的要求整体统一,只要有效利用,混搭风也能做得非常时尚。
  另一方面,也可以体验在产品上。正如上述所言,国内不少家居产品只是以欧式为噱头,缺乏内涵的传达,是因为我们缺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或者深究。如果是中国文化,我们似乎更有把握,中国消费者也更容易领略。
  然而,不得不承认,中国设计缺乏话语权,不是一朝一夕能得以解决,但是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,是需要时刻努力的。家居的“中国话”,也可以演绎时尚。不是有首歌这样唱到吗:“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,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。”
评论
  • 暂无评论...
评论